不便外发的段落 | 经济学人 / The Economist

维基百科词条中不便在中国内地公共平台(知乎专栏等)发布的段落,我们将在自己的网站发布,并通过超链接将您引导至这里。 文中可能包含无法从中国内地访问的链接。 我们的目的在于为观众提供观察样本,其中可能包含与您预期不同的观点,请理性看待。

Wikipedia & CathayVista

7/10/20242 min read

正文0. 概述(部分段落)

文中可能包含无法从中国内地访问的链接。

The editorial stance of The Economist primarily revolves around classical, social, and most notably economic liberalism. It has supported radical centrism, favouring policies and governments that maintain centrist politics. The newspaper typically champions economic liberalism, particularly free markets, free trade, free immigration, deregulation, and globalisation. Despite a pronounced editorial stance, it is seen as having little reporting bias, and as exercising rigorous fact-checking and strict copyediting.[9][10] Its extensive use of word play, high subscription prices, and depth of coverage has linked the paper with a high-income and educated readership, drawing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notations.[11][8] In line with this, it claims to have an influential readership of prominent business leaders and policy-makers.
【参考译文】《经济学人》的编辑立场主要围绕古典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尤其是经济自由主义。它支持激进的中间立场,赞成维护中间政治的政策和政府。该报通常倡导经济自由主义,特别是自由市场、自由贸易、自由移民、放松监管和全球化。尽管有明显的编辑立场,但它被认为报道偏见较少,进行了严格的事实核查和严格的编辑工作。其大量使用双关语、高订阅价格和深度报道使该报与高收入和受过教育的读者联系在一起,引起了积极和消极的联想。它声称拥有一群有影响力的杰出商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读者。

《经济学人》归经济学人集团所有。后者的股权中有50%由包括报社编辑和职员在内的私人投资者持有,余下50%由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意大利阿涅利家族分别直接或通过控股公司持有[8][9],二者在集团董事会均有代理人[10]。集团曾经的主要股东还包括培生集团[11]。在2016-2017财年,经济学人集团的经营利润达到5600万英镑[12]。《经济学人》主编的任命和解任均由集团下设的理事会负责。报社有大约100名雇员,其中约三分之二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市的总部办公,其余则被派驻在全球近20个国家的编辑部[13][14]

虽然刊名为“经济学人”(英文名The Economist为“经济学家”之义),但《经济学人》并非专门研究经济学,也不是学术期刊,而是一本涉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事务的综合性新闻评论刊物,着重于对这些议题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它的社论持有古典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的立场,倾向于支持自由贸易全球化人口自由流动文化自由主义(例如支持国家承认同性婚姻)。它曾将自己形容为“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苏格兰式自由主义的产物”[15]。它面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读者群,其中包括许多著名学者、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政治人物。[16]。21世纪以来,尽管《时代》、《福布斯》、《新闻周刊》等诸多同类英文新闻杂志的发行量均陷入停滞或出现下滑,但《经济学人》的发行量和广告业绩却有显著增加[17]。这一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被经济学人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拉什巴斯(Andrew Rashbass)形容为“大众智慧”(Mass Intelligence)时代的来临[18][19]

正文1. 历史(部分段落)

文中可能包含无法从中国内地访问的链接。

《经济学人》由英国商人、银行家詹姆斯·威尔逊在1843年创办,当时的刊名为《经济学人:政治、商业、农业和自由贸易报》(The Economist: or the Political,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and Free Trade Journal),创刊的初衷是推动废除被称为“谷物法”的进口关税制度[21][22]。在创刊前夕发出的一份招股书中,《经济学人》编辑部列举了该报希望关注的十三个领域:[23]

  1. 原创社论,严格以自由贸易的原则为指导,审视当下的重要议题。

  2. 探讨热点话题的文章,包括实务、商业、农业或国际话题。

  3.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实践经验的文章,侧重点是关于价格、工资、地租、交换、收入和税收的定律。

  4. 英国议会的报道,着重关注商业、农业和自由贸易。

  5. 对支持自由贸易的民众运动的报道。

  6. 关于英国王室伦敦英格兰各郡、苏格兰爱尔兰的一般新闻。

  7. 商业话题,例如财政法规变更、市场现状与展望、进出口、国际新闻、制造业地区现状、重大机械革新的通报、货运新闻、货币市场,以及铁路和上市公司的进展。

  8. 农业话题,包括地理学化学的应用、新型或改良过的农具;具体报道收成状况、市场、价格、国际市场及折算为英镑的价格;偶尔会详细报道比利时瑞士等农业国家的规划。

  9. 殖民区与国际话题,包括贸易、生产、政治和财政变化等;着重揭露经济限制和保护主义的危害,以及自由交流与贸易的优点。

  10. 法律报道,主要限于对商业、制造业和农业有重要意义的领域。

  11. 书评,主要但不完全限于商业、制造业和农业领域的主题,包括所有政治经济学金融和税收方面的专著。

  12. 商业公报,刊登当周的价格和指数。

  13. 读者的来信和询问。

Wilson described it as taking part in "a severe contest between intelligence, which presses forward, and an unworthy, timid ignorance obstructing our progress", a phrase which still appears on its imprint (US: masthead) as the publication's mission.[15] It has long been respected as "one of the most competent and subtle Western periodicals on public affairs".[16] It was cited by Karl Marx in his formulation of socialist theory because Marx felt the publication epitomised the interests of the bourgeoisie.[17] He wrote that "the London Economist, the European organ of the aristocracy of finance, described most strikingly the attitude of this class."[18] In 1915, revolutionary Vladimir Lenin referred to The Economist as a "journal that speaks for British millionaires".[19] Additionally, Lenin stated that The Economist held a "bourgeois-pacifist" position and supported peace out of fear of revolution.[20]
【参考译文】威尔逊将其描述为“智慧与胆怯的无知之间的激烈较量,智慧在前进,而无知却阻碍着我们的进步”。这个短语仍然出现在其印记(美国:标志)上,成为该出版物的使命宣言。长期以来,《经济学人》一直备受尊敬,被认为是“西方公共事务中最有能力和微妙的期刊之一”。卡尔·马克思在制定社会主义理论时引用了它,因为马克思认为该出版物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写道,“伦敦经济学家,金融贵族的欧洲喉舌,最鲜明地描述了这个阶级的态度。”1915年,革命家弗拉基米尔·列宁将《经济学人》称为“代表英国百万富翁的杂志”。此外,列宁指出,《经济学人》持有“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的立场,并出于对革命的恐惧而支持和平。

正文4.9 播客 | Podcasts

文中可能包含无法从中国内地访问的链接。

Additionally, The Economist has produced several limited-run podcast series, such as The Prince (on Xi Jinping), Next Year in Moscow (on Russian emigrants and dissidents following the 2022 invasion of Ukraine), and Boss Class (on business management).[126] 【参考译文】此外,《经济学人》还制作了几个限定系列播客,例如《王子》(关于习近平),《明年在莫斯科》(关于2022年乌克兰入侵后俄罗斯的流亡者和异议人士),以及《老板课程》(关于企业管理)。

正文8. 审查 | Censorship

文中可能包含无法从中国内地访问的链接。

《经济学人》中批评某些专制政权的文章经常会在当地被政府审查和清理。中国政府会从该报的纸质版中撕掉批评中国政府的文章;据该报统计,从2013至2016年,平均每年只有15期(即不足每年总期数的三分之一)《经济学人》在中国大陆发行时没有被撕页[121][122]。该报也时常与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产生分歧,并曾经被后者以诽谤为名成功在新加坡法院起诉[123]

印度,《经济学人》和其他出版物一样,会在刊登克什米尔地图时受到政府审查,印度海关官员会在不符合政府领土主张的地图上盖上写有“不被承认”的印章。刊物有时会因此而延误投递,不过不会被截停或没收[124]

Sections of The Economist criticising authoritarian regimes are frequently removed from the paper by the authorities in those countries. Like many other publications, The Economist is subjected to censorship in Iran. On 15 June 2006, Iran banned the sale of The Economist when it published a map labelling the Persian Gulf simply as Gulf—a choice that derives its political significance from the Persian Gulf naming dispute.[168]
【参考译文】《经济学人》中批评威权政权的部分经常被这些国家的当局从报纸中删除。如同许多其他出版物一样,《经济学人》在伊朗遭受审查。2006年6月15日,伊朗禁止出售《经济学人》,因为该杂志发布了一张地图,将波斯湾仅标记为“海湾”——这一选择因其与波斯湾命名争议的政治意义而显得尤为重要。[168]

In a separate incident, the government of Zimbabwe went further and imprisoned The Economist's correspondent there, Andrew Meldrum. The government charged him with violating a statute on "publishing untruth" for writing that a woman was decapitated by supporters of the ruling Zimbabwe African National Union – Patriotic Front party. The decapitation claim was retracted,[169] and allegedly fabricated by the woman's husband. The correspondent was later acquitted, only to receive a deportation order. On 19 August 2013, The Economist disclosed that the Missouri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had censored its issue of 29 June 2013. According to the letter sent by the department, prisoners were not allowed to receive the issue because "1. it constitutes a threat to the security or discipline of the institution; 2. may facilitate or encourage criminal activity; or 3. may interfere with the rehabilitation of an offender".[170]
【参考译文】在另一事件中,津巴布韦政府走得更远,逮捕了《经济学人》驻当地的记者安德鲁·梅尔德鲁姆(Andrew Meldrum)。政府指控他在报道一名女性被执政的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ZANU-PF)的支持者斩首一事时,违反了“发布虚假信息”的法律。后来证实,斩首的说法被撤回,[169] 并据称是由这名女性的丈夫编造的。这位记者后来被判无罪,但随后收到了驱逐令。2013年8月19日,《经济学人》透露,密苏里州惩教部(Missouri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审查了其2013年6月29日的那一期。根据该部门寄出的信函,囚犯不得接收这一期杂志,因为“1. 它构成对监狱安全或纪律的威胁;2. 可能促进或鼓励犯罪活动;或3. 可能干扰罪犯的改造”。[170]

2016年4月2日出版的《经济学人》封面是一幅讽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仿毛泽东时代宣传画,封面报道标题为“谨防对习的个人崇拜”。其后,该报的官网和数位版刊物在中国大陆境内被禁止访问[129]

正文10. 争议

文中可能包含无法从中国内地访问的链接。

1993年6月,OTIS公司的执行董事安利威朱帝接受《经济学人》访问时表示,该公司不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投资,而选择在马来西亚另一城市槟城投资六千万美元,是因为槟城是个华人占大多数的地区,该公司从事电梯生产。对此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表示这种说法反映思想狭隘,并表示如果要选择在华人占大多数的地方投资,该名投资家大可到中国大陆。时任槟城首席部长许子根也形容《经济学人》的报导怀有不良意图,且意在混淆视听。根据报导,OTIS马来西亚分行也于较后致函《经济学人》,对上述混淆人们表达不满,并认为有关谈话被错误注释和有失准确[142]

2012年,《经济学人》被指侵入了孟加拉最高法院法官穆罕默德·胡格的电脑并发布其私人邮件,最终导致胡格辞去了孟加拉国际战犯法庭首席法官的职务。该报否认了指控[143][144]

2014年,在受到猛烈批评后,《经济学人》撤下了一篇对美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巴提斯特著作的书评。该书以奴隶制和美国资本主义为题材。《经济学人》在最初的书评里批评道:“他的书中几乎所有黑人都是受害者,而几乎所有白人都是反派。”[145]巴提斯特认为,这样的负面评价是源于该报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笃信,即认为获利能力是评价一切事物的最佳标准[146]

2022年,《经济学人》刊发《世界上大部分粮食并非被人类吃掉》推特贴文,将粮食用作畜牧饲料和生活燃料的行为加剧了本就严峻的全球粮食危机问题,并将猪所食用的粮食总量和中国人消耗量相提并论。此番言论引来中国媒体、网民强烈不满。[147]中国日报欧洲分社社长陈卫华率先回怼,发推特表示经济学人杂志是由“一群猪”开办的,“一群种族主义的猪”;中国环球电视网主持人刘欣怒斥并表示“人写不出这种话”。[148][149]事件发酵后,经济学人已删除有关贴文并重新发布,唯此举未能平息网民怒火,新帖评论区充斥批评该媒体的贴文。[150]